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历五月迎来水稻插秧后的农闲期。忙完插秧工作的陈永霞、冷定祥,在田埂上一边休息一边比划起新剧目的表演动作。
![](20240618f86427fbe85248e6a879ea8bce0e877f_20240618514c4295d80546e3ba3b54f877c3cb3b.jpg)
过几天,他们要跟随酉阳县文化馆的非遗进校园队伍,去临近乡镇的几所小学,教授孩子们阳戏技艺,所以两位老人抽出农闲的时间积极准备。这个传承3000多年,被称为脸壳戏、面具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群普通稻农的手中完成着创新与传承。
![](20240618f86427fbe85248e6a879ea8bce0e877f_202406181f892594ff244e368d9bbc9a95626621.jpg)
![](20240618f86427fbe85248e6a879ea8bce0e877f_2024061888653330202a4418a9f882bc6cb8e23a.jpg)
![](20240618f86427fbe85248e6a879ea8bce0e877f_105012024061700006731.png)
记者:李爱斌、郎铧瀛
摄制:冉川
报道员:段成军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谭雪莉】
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历五月迎来水稻插秧后的农闲期。忙完插秧工作的陈永霞、冷定祥,在田埂上一边休息一边比划起新剧目的表演动作。
过几天,他们要跟随酉阳县文化馆的非遗进校园队伍,去临近乡镇的几所小学,教授孩子们阳戏技艺,所以两位老人抽出农闲的时间积极准备。这个传承3000多年,被称为脸壳戏、面具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群普通稻农的手中完成着创新与传承。
记者:李爱斌、郎铧瀛
摄制:冉川
报道员:段成军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