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在班什等春天
吉尔的服装展示
文/付玉梅
编辑/刘娟娟
浓雾弥漫,将班什古城堡的残墙隐入凛冽的冬日。穿雾而行,恍若闯入了神秘的中世纪。1月中旬,小城中心半数店铺歇业,石板路面斑驳陆离,偶尔响起零星的脚步声,仿佛也在逃离这片萧瑟。环顾四周,我确信自己是街道上唯一的外来者。
沉睡的小城在积蓄力量,等待一个多月后的一场狂欢——那是属于春天的仪式,是班什最珍贵的文化密码。
班什位于比利时南部的瓦隆地区,距首都布鲁塞尔约55公里,拥有欧洲现存最为古老的街道狂欢节之一。2003年,班什狂欢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成为吉尔
“我三四岁时就开始参加班什狂欢节了,这是每个班什人的共同记忆。”国际狂欢节和面具博物馆的向导诺米谈起家乡的盛典,眼中闪烁着光芒,“那顶巨大的鸵鸟羽毛帽在我眼前摇晃,像一朵移动的云。当时我在想,这就是春天的样子。”
国际狂欢节和面具博物馆外景
羽毛帽的主人是狂欢节的绝对主角——吉尔(Gille)。在为期3天的狂欢中,吉尔们会在最后一天盛装登场,将欢庆推向高潮。他们由当地男性居民扮演,清晨4点就要开始装扮:身着比利时国旗色(红、黑、黄)的传统服装,腰间塞满稻草,头戴重达3公斤的巨大羽毛帽冠,脚踏厚底木屐。吉尔戴的蜡制面具最为独特——绿色的眼睛,向上翘起的胡子,配以温和的表情,透着几分滑稽与神秘,自中世纪传承至今。
狂欢节的游行从清晨8时开始。吉尔们手拿木质扫帚,意为扫除厄运;下午则换上装满橙子的柳条篮子,将橙子抛向观众,意为送出好运。每年,携带满满“好运”离去的游客不在少数。
“请一定要留意音乐,那是狂欢节的灵魂!”诺米反复强调。国际狂欢节和面具博物馆设置了互动区域,将她口中“用语言难以描述的氛围”变得具象。戴上VR设备后,老城的广场呈现在眼前。前文提到的那个萧瑟至极的广场,瞬间沸腾起来。
木屐踏在石板上的撞击声、低沉的鼓点声、清脆的铃铛声与不间断的管乐声,叠加汹涌人群里爆发出的欢呼声,燃爆了整座城市。吉尔们左右摆动,跺着脚步,舞姿“魔性”而欢乐。游客们还可以尝试馆内的“与吉尔共舞”装置,穿上木屐,踩在石板上跟随屏幕里的吉尔跺足、晃动。随后,你就能启动一个“乐队”,身后一面铺满面具的墙将亮起灯光、音乐,鼓也自动敲响,主角感瞬间拉满。
“这是最纯粹的快乐。”诺米如此评价狂欢节。除了“吉尔日”,狂欢节也为平民也保留了变装活动。筹备期间,每个人都必须严守一个“天大的秘密”——自己的着装。庆典开始后,人们会戴上面具去戏弄朋友,甚至故意挑衅,但绝对不能发出声音,看对方能否猜出自己是谁,猜对者将赢得一杯圣马丁啤酒。
“所以,一定要保守秘密!”诺米煞有介事地说,“在狂欢节,人们可以畅想自己想成为的人,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探索最本真的那个自己。那种富有冲击力的欢乐,让你尽情释放压抑了一整个寒冬的疲惫。”
世代相传的魅力
关于班什狂欢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与14世纪驱赶严冬的古老仪式有关,也有人认为它源于16世纪中期匈牙利的玛丽(又称奥地利的玛丽)女王为迎接她的兄弟而举行的盛大庆典。
“班什狂欢节的具体变迁历史难以考证,但最核心的东西始终未变——这是一场告别冬天、迎接春天的仪式,承载着人们对春回大地的欣喜。”博物馆的管理人克莱门斯·马修博士告诉我。在她看来,口头传承是这项文化遗产最独特的特征,这虽然给研究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难,却也使许多细节得以在历史长河中保存下来。比如源自16世纪查理五世时期的传统装扮,当时的宫廷艺人会用稻草来塑造夸张的体型,保留至今仍是吉尔们的标志之一。
除了吉尔之外,还有若干名狂欢节的装扮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特制的着装
在班什,成为吉尔就像加入一个神圣的兄弟会。坚持25年的老吉尔会获得一枚特殊勋章,这是城市居民的最高荣誉之一。“吉尔的舞步、着装的仪式,这些都不是写在纸上的知识,而是代代相传的活态文化。”克莱门斯说,“特别是班什的女性,虽不直接参与表演,却是传统得以延续的重要守护者。”
博物馆展厅的墙上陈列着历年举办狂欢节的海报与照片,从泛黄的黑白照片到清晰的数码影像,角色的装扮几乎没有什么改变。除了标志性的吉尔,你还能看到一起参与游行的身穿彩色罩衫的小丑、戴着黑狼面具的水手、穿着蓝色工装的农民等。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服装制作的多是吉尔的妻子和家人,也正是因为她们,这些宝贵的工艺得以世代流传。而在关于狂欢节的口述记录中,她们提供的信息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连接传统与现代
现代社会也给这项古老传统的存续和活力带来挑战。
“社会的多元化、性别角色的转变,还有年轻人的外流,都在考验着狂欢节的生命力。”克莱门斯说,“班什是一个小城,年轻人长大后更倾向于去大城市发展,这使得他们与家乡的联系逐渐疏远。因此,我们博物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引导狂欢节的参与者们关注社会的变化,并支持他们朝着更具包容性的方向发展,形成连接的桥梁。”
但依然有像诺米一样的人选择留下来。她坚定地认为,狂欢节就是她留下来的原因,“这是让每一个班什人无比自豪的传统。”
停留在博物馆的3个小时里,我看到稚童们好奇地打量着巨大的展品,也遇见拄杖而来的老人,重温与自己相伴一生的记忆。离开博物馆,重新回到冷清的街道,望着在街边饮酒的寥寥几桌食客,我不禁想:他们会是一个月后狂欢节上的主角吗?
诺米和我分享,说她长大后,发现狂欢节表演队伍里有了越来越多的熟面孔。比如和她朝夕相伴的同事,突然变成吉尔、乐手、戴着面具的小丑等,这让她感到快乐加倍,产生一种“相遇在另一个世界”的奇妙感觉。
听诺米说,在班什,每个小学都会把狂欢节纳入教学内容。人们早已将其融入生活,陪伴班什人人生的每个阶段。而新与旧也总在同时发生:吉尔可以在电子屏幕里赛博跳舞;孩童长大后穿上和父辈一样的服装,成为城市的主角;过去在幕后支持庆典的女性走向台前,共饮香槟。这或许就是节日存在的意义:在随时代变迁的纷繁世界里,共同守护一段故事,让欢乐和希望代代相传。
正如诺米所说:等待狂欢节,就像在等待一个美好春天的到来。而在班什,这个春天已经走过7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