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的硬核底蕴与柔性潜能

2025-02-18 16:49:48 来源: 《环球》杂志

 

2024年7月29日,在德国柏林,游客在勃兰登堡门前游览

文/胡子南

编辑/吴美娜

  “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这是18世纪德意志诗人席勒曾经的感叹。然而多年之后,这块曾经的四分五裂之地,一度成为独霸欧洲乃至世界的超级力量。应了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所言,“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意志帝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工业成为欧洲的“铁血帝国”。20世纪前半个世纪,欧洲作为主战场,德国作为主要参与方,两次世界大战“重塑了全球格局”。20世纪90年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是欧洲的“领头羊”,影响力有目共睹,堪称欧洲之光。

  然而眼下的德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国防高度依赖北约、能源危机如影随形、传统能源依赖与新能源转型矛盾日益凸显等等,内外困境交织让这个曾经的欧洲工业与军事顶尖国家陷入困境。

  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下,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德国能否突破目前困局,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关注焦点。

百年沉浮

  德国的近现代史充满了波折与起伏。从19世纪末普鲁士王国主导德意志各邦的统一开始,凭借俾斯麦“铁血政策”和普法战争的胜利,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迅速跻身欧洲强国之列。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战后《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使德国饱受经济制裁和政治动荡的打击,也为极端思潮的滋生提供了土壤。魏玛共和国的短暂民主尝试,因通货膨胀和失业潮而陷入瘫痪,最终为纳粹夺权提供了契机。

  希特勒上台后,极端民族主义与军事扩张政策再次将德国推向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乃至全球造成空前浩劫,战后的德国沦为废墟并陷入分裂。美苏对立的冷战格局在德国留下两种制度并存的印记,柏林墙将德意志民族一分为二。西德在“马歇尔计划”援助下迅速重建创造了“经济奇迹”,东德则身为苏东阵营的一员,直至1990年德国统一。

  统一后的德国在政治上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经济上延续强大制造业和出口导向策略,成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与此同时,德国努力摆脱历史包袱,在国际事务中推行温和多边政策,强调对和平与合作的坚定承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与欧元区的扩大,德国经济与外交影响力不断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德国在欧盟事务中影响力进一步凸显,在平衡南北与东西成员国经济和政治诉求的同时,也努力应对英国“脱欧”以及民粹主义思潮的冲击。这促使德国在维护多边主义与强化自身利益之间找寻微妙平衡,并加深与法国等核心盟友的合作。

  总体上,德国自工业时代崛起至今,其近现代史充满惨痛教训,为欧洲也为世界留下宝贵的历史镜鉴。而历经发展、战争与创伤的德国,屡屡展现出顽强的重生能力与自我超越实力。

“全球格局塑造者”

  “全球格局塑造者”,这是德国在世界近现代史中经常扮演的角色,其影响力贯穿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多个维度,构成了独特的“德国现象”。

  首先是政治权力的震荡与重构。从1871年俾斯麦以“铁与血”铸就德意志帝国开始,德国便以“强国家主义”模式挑战欧洲传统秩序。一战前的“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三国结成的秘密同盟)体系与二战中的“轴心国”架构,都体现出其地缘政治野心。

  冷战时期,分裂的德国更成为美苏意识形态较量的前沿阵地。柏林墙倒塌后,德国通过推动欧洲一体化成功将自身政治理念注入欧盟机制,成为“欧洲议会民主制”的重要输出者之一。默克尔时代倡导的合作与多边主义,使德国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全球治理体系。

  其次是军事力量的颠覆性冲击。普鲁士军事传统塑造了现代战争范式——总参谋部制度、铁路动员体系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至今影响着全球军事思想。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闪电战、V2火箭与虎式坦克技术改写了人类战争形态。当前德国虽受“军事克制文化”约束,军事政策以防御性和多边合作为主,但其军工复合体仍然强大,德国仍在影响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第三是经济霸权的双重面孔。19世纪末,德国以鲁尔区为核心区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拜耳、克虏伯等工业巨头,这些企业发展出标准化生产模式,并通过国际贸易重塑了全球产业链。二战后,在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德国经济以“增长、增长还是增长”为主导,成为欧洲经济的引擎并使“德国制造”成为高端可靠的代名词。

2019年5月10日是德国汉堡港建立830周年纪念日,来自世界各地的约300艘船只齐聚汉堡港,为其庆生。图为当天在汉堡拍摄的庆祝活动现场

  21世纪,德国通过欧元区货币政策与欧盟单一市场规则,构建起覆盖整个欧洲的产业辐射网并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但也导致欧元区内南北欧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埋下欧债危机隐患。

  第四是文化输出的“多维渗透”。德国在文学、音乐、哲学和设计等领域一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从歌德、贝多芬到包豪斯学派,德国始终是人文主义与现代性的精神源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绿党环保理念深刻形塑当代全球思潮。大众汽车流水线、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更成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模板。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通过歌德学院、DAAD奖学金与“洪堡学者”计划,构建起覆盖98个国家的文化外交网络,其“软实力指数”长期位居全球前五位。这些多维度的文化软实力,使德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施展独特的影响力。

软硬实力依旧在线

  尽管近年来德国面临经济增长乏力、能源危机加剧、政局动荡及地缘政治冲击等多重压力,但其经济仍展现出深刻的硬核底蕴与柔性潜能。

  从硬实力留存来看,德国仍坐拥欧洲最大经济体与全球领先的工业制造基础,纵使在能源转型与新兴产业竞争下承受压力,但“德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仍具备极高的全球认可度。机械、汽车、化工和精密仪器等德国传统优势产业,依托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科研投入,持续为德国经济贡献坚实产值,同时催生无数在细分领域占据世界前列的“隐形冠军”,为德国在高端制造与出口贸易领域保留了竞争力。德国若能顺利解决能源价格波动、劳动力结构老化等内部问题,强大的工业底蕴仍可成为德国再次发力的有力引擎。

  德国在软实力赛道上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其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机构如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和弗劳恩霍夫协会等,长年深耕基础与应用研究,为人工智能、绿色技术和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孵化大量人才和创新成果。在文化与社会影响力方面,德国依托严谨、多元和开放的学术氛围以及世界闻名的音乐、哲学和文学传统,继续在国际舞台塑造具备深厚人文底色的国家形象。此外,多元化的移民结构与欧盟融合过程,也使德国在文化交汇与社会创新上领先一步。

  新一轮国际博弈中,德国的地缘战略价值正在被重新审视。德国不仅是欧盟最重要的政治与经济支柱之一,也成为跨大西洋关系和欧亚大陆贸易的关键通道。在欧洲,德国与法国通力合作共同主导欧盟政策走向;在全球,德国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具备协调各方立场以及推动全球议程的独特影响力。未来,德国政府若能在外交层面更有效整合国内资源,在平衡与世界大国关系的同时深化对欧盟及周边国家的安全与经济承诺,仍能为本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保有稳固的地位。

未来三种可能的场景

  展望未来,德国在面临多重内外挑战与国际秩序深度重塑的交汇点上,或将面临三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乐观场景:成为世界重要一极。依托深厚的工业制造根基与在欧盟内的主导地位,德国如能顺势抓住数字化与绿色转型带来的新机遇,有望成为多极化世界中举足轻重的一极。在这个过程中,德国将继续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保持竞争优势,通过加强科研投入与深化“隐形冠军”企业的全球布局,巩固自身出口大国地位。同时,通过在欧盟内部扮演核心协调角色,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进而在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国际合作上持续发力,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同。

  悲观场景:陷入中等强国陷阱。若德国在新兴技术领域政策保守,且对产业空心化危机缺乏系统性应对,便可能导致其在核心技术与供应链方面高度依赖其他大国,从而沦为新兴领域的被动跟随者。在这种局面下,德国的经济结构深受外部制约,将难以确保科技与工业升级的自主性,进而导致就业与社会福利体系出现持续震荡。与此同时,若移民与社会融合政策处理不当,加之经济持续低迷,极右翼势力可能进一步崛起并利用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情绪分化民众,拖累德国多元与宽容的社会生态,最终形成政治和社会双重危机。

  中间场景:变成区域性协调者。未来,德国或将以区域性协调者的身份在剧烈的国际博弈中左右腾挪。一方面,通过在美中之间保持战略平衡,避免过度依赖任何单一大国的技术与市场,力求在经贸合作与政治对话中保持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在欧洲层面推动建立更自主的防务与安全框架,以“欧洲军”建设为抓手,弥补北约体系下的防务短板,并借此增强本国乃至欧洲在地缘政治中的话语权。

  客观上,此种中间路线有助于德国在分散和降低风险之余,稳固其作为欧洲“火车头”的地位。为此,德国要在科技与产业领域实现有序转型,以保持国际竞争力;在社会层面平衡移民与本土利益之间的矛盾,防止极端主义思潮进一步升温;在外交与安全议题上与欧盟伙伴共进退,以确保欧洲整体利益。通过在立足区域协调的同时不断培育自身的创新活力与外交弹性,德国有机会在全球纷繁的地缘政治和产业演进中为本国谋得有利位置。

  回顾德国百年来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从“铁血帝国”到“欧洲火车头”,再到今日在世界舞台上艰难抉择,未来五到十年或将成为德国的关键期:能否抓住数字化转型与碳中和革命的重大机遇,在制造业升级、能源结构重塑、社会矛盾调节以及国际治理等领域实现突破,将决定它是参与重塑世界工业文明话语权,还是在全球竞争中被越来越边缘化。

  (作者系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