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穆文化节:感受斯瓦希里文明的脉动
2024年11月29日,拉穆居民在肯尼亚东部印度洋上驾驶独桅三角帆船比赛。这种帆船曾是东非海洋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
文/《环球》杂志记者 韩旭(发自内罗毕)
编辑/胡艳芬
近来,中国与非洲之间的文化和旅游交往日益密切,以往不被中国人所熟知的非洲文化节上,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比如一年一度在肯尼亚拉穆古镇举行的拉穆文化节,就吸引了《环球》杂志记者一行前去体验。而这一场充满活力的文化盛宴,也让参与其中的人充分领略了斯瓦希里文明的深厚历史和独特传统。
节日期间,古镇街巷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纯真而质朴的笑容。在这里,《环球》杂志记者没有遭遇在非洲许多其他地区常见的“异样目光”或刻意搭讪,这让记者一行的拍摄和采访更加顺利。而这份自在与坦然,也让记者感受到一种深度融入其中的奇妙体验。对于常驻非洲的记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段独特而难忘的时光。
拉穆古镇作为斯瓦希里文化发源地和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拉穆文化节亦始于同年,旨在展示和弘扬东部非洲斯瓦希里传统文化。
承载文明与历史
拉穆古镇居住着约2万名居民,沿海有该镇唯一一条主街道,其余区域则由错综复杂、如同迷宫的狭窄巷道构成。古镇坐落的拉穆岛静谧而古老,曾是非洲东海岸的一颗明珠,是阿拉伯人最早在东非建立的贸易港之一,承载着千百年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厚重历史。
“斯瓦希里”一词在阿拉伯语里正是海岸的意思。古镇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建筑,甚至每一次海浪的拍击,都见证着斯瓦希里文明的兴衰起伏。
斯瓦希里文化由非洲本土的班图文化与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异域文化融合而成。如今,斯瓦希里的文化版图从索马里南部往南一直延伸到莫桑比克北部,覆盖大部分东部非洲沿海地区,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0世纪前。
拉穆文化节曾因新冠疫情被迫取消两届,2024年的第22届拉穆文化节为期3天,主题是“庆祝遗产、团结、创新与经济发展”。
如今的拉穆文化节正如一座跨越千年的文化桥梁,将这座岛屿与世界连通,呈现着斯瓦希里璀璨的文化,续写着非洲文明向全球讲述自身悠久历史的重要篇章。
传统的独桅三角帆船比赛是拉穆文化节上最具史诗感的项目之一。几百年前,拉穆曾长期处在繁忙的奴隶、象牙等各种贸易中,独桅三角帆船是当仁不让的运输“主力”。这些帆船不仅见证着拉穆的航海史,也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智慧和技艺。
今天,虽然发动机已经普及,拉穆人还是以驾驶这种帆船为荣。事实上,“驾驭独桅三角帆船并非易事,需要水手对风向有精准把握,还需要团队密切配合,调整那庞大而沉重的三角帆”,拉穆居民阿卜迪·奥马尔对记者说。
这些古老的帆船如同穿越千年的时光机,带领人们回顾拉穆深厚的海岸文化和航海贸易史。拉穆当地的水手们在碧海蓝天下手动驾驭这些帆船,演绎一场场速度与智慧的较量。这些帆船曾是对外贸易和交流的生命线,连接起非洲、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洋的遥远彼岸。
“平静的海洋不会造就一个熟练的水手”,比赛选手易卜拉欣·赛义德如此说,眼神中透露出对这项古老技艺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驴行古镇,原生态
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拉穆古镇也几乎没有汽车通行。除了经济原因外,还因为那些只能容一人侧身而过的狭窄巷道。因此,驴自古以来一直是拉穆岛上极其重要的交通工具,骑驴比赛也是每年拉穆文化节上的标志性项目,很多游客来到拉穆文化节,首要目的就是观看骑驴比赛。由于参赛者众多,骑驴比赛往往持续数天直至文化节结束。
随着发令声响起,岛上的驴子驮着主人、迈着强劲有力的步伐穿越古老街道,向终点奋力冲刺,蜂拥在赛道两旁的观众们用热烈的呐喊与掌声为他们加油,笑声与欢呼声交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这项活动的参赛选手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小伙子,他们“人驴合一”,身姿敏捷,力量感十足。这项赛事不仅是对岛民传统交通工具的礼赞,更象征着当地人与驴之间长久以来的紧密关系,代表着拉穆人朴实的生活方式,还体现了当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
9岁的卡蒂贾·特瓦哈来自肯尼亚沿海城市蒙巴萨,2024年是她第4次来到拉穆体验文化节,她特别喜欢骑驴比赛,虽然这是一项属于男人的运动,但这种人与动物之间默契配合的互动画面,深深吸引着卡蒂贾。
文化节上还有少年游泳比赛、斯瓦希里诗歌大赛、指甲花手绘以及传统手工艺品展、传统音乐舞蹈表演等丰富内容。
以拉穆文化节为契机,每年,世界各地的游客、学者与历史爱好者聚集于拉穆古镇,共同探寻斯瓦希里文明的起源、发展与变迁,感受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