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故事里的兴衰启示

2025-02-18 16:55:24 来源: 《环球》杂志

 

2023年4月19日,在江西景德镇,非遗新人蔡文娟在“青花故事”创作基地挑选原矿料

文/《环球》杂志记者 郝薇薇

编辑/胡艳芬

  在一家购物平台搞促销活动前,记者把觊觎已久的韦奇伍德(Wedgwood)树莓浮雕杯碟放进了购物车。不曾想,活动开始没多久,这套“明星款”便已售罄。作为一名重度“咖啡控”,也对各式各样的咖啡杯有着止不住的爱,前前后后搜罗了一些,比如瑞典罗斯兰(Rrstrand)的蓝蝴蝶系列、芬兰阿拉比亚(Arabia)的胡薇拉系列、法国吉恩(Gien)的诗歌系列。

  这些被中国中产们追捧的杯壶碗盏,皆是西来的“欧洲制造”。西物东渐的大潮深度影响了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不过,若时光倒流至500多年前,则全然是另一番光景。

500多年前的“中国制造”

  1499年,发现东方新航路的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凯旋时,为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献上了他在印度卡利卡特得到的中国瓷器。这些绘有缠枝莲纹和盘龙、麒麟纹样的景德镇青花,在明代中国属于等级较低的民窑瓷器,却在葡萄牙宫廷引发一片赞叹,瞬间成为王公贵族们的新宠。

  15世纪末大航海时代启幕,新的联结在世界各地迅速展开。彼时的中国,凭借工艺和品质独步天下的丝绸、瓷器、漆器、茶叶,在新形成的国际贸易网络中占据着“世界工厂”的优势地位。一批批“中国制造”渡海东来,涌入欧洲人的生活。洁白高雅的中国瓷器成为各国王室竞相收藏的顶级奢侈品,不但被视作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更被神化为有验毒功效的奇货。

  高涨的需求和丰厚的利润驱使欧洲人走上了中国瓷器的“山寨之路”,“代尔夫特蓝”是其以釉陶仿制青花瓷的成功之作。17世纪的荷兰成为了海上霸主,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本土六大据点之一的代尔夫特,是人流物流皆熙攘的枢纽城市。热络的经济吸引着各方资本和人才,市场上满眼可见的中国瓷器也为当地陶工提供了仿制之便。

东学西渐:仿制-偷师-崛起

  “代尔夫特蓝”经历了从完全模仿到中西合璧再到本土创新的过程,这大抵是任何一种“制造”的必经之路。

  纹饰方面,在中国风的仕女、僧人、亭台楼阁之外,教堂、风车、郁金香等荷兰特色图案越来越受青睐。工艺上,通过在含氧化钴的黑色染料中加入不同量的水得到深浅不同的蓝,大大增强了“代尔夫特蓝”的艺术表现力。时至今日,氧化钴染料的配方仍是荷兰皇家代尔夫特蓝瓷公司的最高机密。不过,尽管“代尔夫特蓝”外观上已十分接近中国青花瓷,但它在质地上仍属陶器,而非真瓷。

  欧洲人一直梦想着制造出细腻坚硬的真正瓷器。东方奢侈品让他们花掉了太多钱财,巨额的贸易逆差让信奉重商主义的欧洲精英们焦虑不安,甚至出现了禁止进口中国商品的呼声。出生于德意志萨克森地区的科学家埃伦弗里德·瓦尔特·冯·契恩豪斯就抱怨道:“诸如中国瓷之类的对外采购量如此庞大,对国家造成损失之巨,务必设法回避。”

  契恩豪斯是位知行合一、产学结合的行动派。他和自己的助手、一位名叫博特格的炼金师,在萨克森选帝侯(指神圣罗马帝国中拥有选举皇帝特权的诸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的实验室里进行了数万次实验,终于烧制出白色陶瓷样品。1710年,奥古斯都二世在德累斯顿正式建立瓷器工场,不久后把工场迁到德累斯顿西北迈森城中的阿尔布莱希特堡。这位嗜瓷如命的欧洲“瓷王”有着极强的“知识产权”意识,迅以拉丁文、德文、法文、荷兰文等语言写明文书,宣布萨克森地区的迈森发现了瓷器的奥秘。自此,迈森成为欧洲瓷器诞生地,迈森瓷器工场也成为欧洲第一家瓷器制造商。

  在欧洲瓷器崛起过程中,法国人弗朗索瓦·泽维尔·昂特雷柯莱是一位关键人物。1699年,他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委派,以传教为名来中国窃取制瓷技术。这位“工业间谍”苦学中文,熟读经书,穿长衫短袄,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殷弘绪”。他的谦卑姿态和“本土化”策略取得了成功:博得了江西巡抚、景德镇督瓷官郎廷极的好感,得以自由进出景德镇各个作坊,观察了解窑厂各道工序。

  1712年、1722年,殷弘绪两次向欧洲报告刺探到的瓷器制造情报。1712年的那封长信于1716年公开发表在法国《科学》杂志上,“中国制造”最核心法宝“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胎法自此昭告全欧洲。

  “殷弘绪来信”极大推动了欧洲制瓷业的发展。一家家瓷器工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奥地利维也纳瓷器工场、法国塞夫勒皇家瓷器工场、普鲁士柏林皇家瓷器工场、英国韦奇伍德瓷器工场等等,不一而足。早先成立的迈森瓷器工场也从中获益匪浅。正是受“殷弘绪来信”启发,“迈森”用来自锡本伦的长石代替雪花石膏石,终于烧制出完美的真瓷。

  在当时的清廷,没人能想到,一个异邦人的到来“将在几十年后影响整个中国的经济格局”。掌握了中国制瓷奥秘的“欧洲制造”迅速崛起,不但占领了本土市场,还出口到海外殖民地。中国瓷器的出口市场开始大幅萎缩,在中国传统优势出口商品中,瓷器出口率先衰落了。

制造力量,兴衰转换

  “欧洲制造”和“中国制造”的兴衰转换是中西力量对比发生转折的生动缩影。迅猛发展的陶瓷业不断推高着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也结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果实”。英国韦奇伍德瓷器工场创办人乔赛亚·威基伍德依靠瓷器生意成为巨富,为女儿苏珊娜留下大笔财产,正是这笔财产,成为他的外孙、《进化论》作者查尔斯·达尔文学术研究的坚实后盾,让这位博物学家有底气自费进行环球科学考察。

  风水轮流转,如今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再度崛起,凭借自主创新之翼,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国际赛道上弯道超车。“新三样”的发展路径,实现了“老三样”从模仿到创新发展模式基础上的升级和超越。

  回望来时路,不禁让人联想起当年欧洲的瓷器故事。而这似也昭示着,一个新的力量对比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