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5月4日电 题:当考古遇上“黑科技”——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秘辛
新华社记者童芳
绘制3D藏宝图、金银文物上演变形记、文物在水下300多年的运动轨?!诔烈胖房脊欧⒕蛄於恿踔狙医崭嫠呒钦撸?016年至今约有5万件文物出土,这不仅是科学考古发掘的成果,也是多学科“黑科技”合作的结晶。
这是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现?。?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地球物理探测绘制3D藏宝图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币皇坠赜诮诔烈拿褚ピ谒拇忌绞信砩角鞔?00多年。相传,明朝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在彭山江口处战败船沉,有1000船金银财宝沉于江底。
根据文物部门公布的数据,江口沉银遗址的面积约有100万平方米。对考古队而言,不可能把100万平方米的面积都发掘开来,每年只能选择约1万平方米的范围进行发掘。怎样确定发掘范围,文物富集区在哪儿,传说中能“买尽成都府”的宝藏到底在哪儿?这个时候地球物理探测发挥了作用。
据了解,早在2016年底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时,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等多家单位,就组建了“江口沉银”水下科技考古研究团队。
在3个年度的时间内,该团队采用水上电阻率成像法、高精度磁法、频率域电磁法、两栖雷达、航空磁法等探测技术,绘制出一幅覆盖面积约70万平方米的3D藏宝图,并对超过5万平方米的文物埋藏重点区域进行了精确探测,为摸清遗址分布范围、确定古河道的准确位置、掌握水下文物分布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3D藏宝图使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有的放矢,节省了很多时间和人力,它的准确性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江口沉银遗址考古执行领队郑喆轩说。
这是发掘出水的“蜀世子宝”金印局部(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出土金银文物上演变形记
“江口出土文物大多是金、银这样的贵金属,在水下埋藏了300多年,被砂岩卵石等挤压,‘病害’主要是变形,因此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恢复文物原本的形状?!彼拇ㄊ∥奈锟脊叛芯吭何奈锉;ぶ行牡墓ぷ魅嗽甭澈W铀?。
鲁海子介绍,对江口文物的?;ば薷粗饕捎昧讼执萍加氪臣家障嘟岷系姆绞健J紫韧ü执萍肌翱雌印?,再通过传统技艺“动手术”。
比如对一只严重折叠积压的银碗,首先利用X探伤仪,发现文物内部存在的折痕、裂隙、银碗碗心的文字;超景深显微镜对银碗底部“尹思”二字的精细测量,为初步判断其錾刻工艺提供了依据。用SEM扫描电镜对文物“金帽顶”的微观形貌和元素分析,能够提供顶端爪钉焊接材料的元素成分,有助于配制补焊材料。
最后,文物?;ば薷垂ぷ髡咄ü弦槐彩忠杖说难源斫?,以纯手工的方式,还原文物制作流程,做到“原工艺、原材料”修复文物。
这是发掘出水的“蜀世子宝”金?。?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还原文物在水下300多年的运动轨迹
“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体现了多学科融合与多部门力量的整合?!彼拇ù笱Ю肺幕г焊痹撼だ钣掣K?。
据了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在与四川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对遗址和文物进行多学科研究。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最近启动的合作,就是运用水力学、河流动力学等,对江口沉银遗址文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开展研究。如果这个项目研究获得成功,江口文物从沉入水面那一刻起到现在这300多年来的运动轨迹和空间分布,就都能搞清楚。
“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将同时促进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彼拇ù笱缪г涸撼ぱ钚斯怠?/p>
这是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现?。?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