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巡湖,人来鸟不惊
“看,白鹤!”
迎着猎猎湖风,老万抢先一步登上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处二层观鸟台,兴奋地指着湖面喊道。
透过望远镜,百米开外的蝶形湖水域里,上百只白鹤或低头觅食,或追逐嬉闹。一阵风来,水草摇曳,几只白鹤展翅飞向天空。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每年有数十万只候鸟飞抵这里越冬。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西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有20多万只候鸟到这里栖息。
57岁的老万名叫万绍凤。在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乡亲们都称他“老万”。2020年,鄱阳湖开启十年禁渔后,他报名担任南矶乡巡护队队员,一队9人每天负责巡护候鸟和鱼类。
“你看,草丛里那两只是灰雁,成排飞上天的是白琵鹭,翅膀有一圈黑色的是东方白鹳……”聊起这些远方来的“客人”,老万如数家珍。
候鸟多了,游客也慕名前来。
观鸟台上,不少游客掏出“长枪短炮”,架起三脚架,快门声不断。台下的停车场里,悬挂着粤、川、云等地车牌的十多辆汽车依次停放。
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道众多,由于地处赣江、鄱阳湖和长江的关键节点,保护区具有良好的通江性,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鱼类洄游的重要通道。
巡湖至中段,看到前方有几个人在垂钓,老万赶紧停车,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水边。
“这里是禁渔区,不能钓鱼!”老万连忙上前制止。大约十分钟后,老万一脚深一脚浅地回到车上,鞋面和裤子上多了泥点。
巡湖是全天候的,有时深夜和凌晨都要突击巡逻。不久前,老万和队员凌晨两点巡湖时发现一伙人开着船电鱼,赶紧报警处理。“电鱼不仅会对鱼类造成伤害,还会影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是我们巡湖要重点盯的。”老万一脸严肃。
车行至湿地的太子河托山码头,老万停下了车。五十米外,两只大雁悠然信步,人来鸟不惊。
“这里原来车水马龙,开渔时十里八乡的渔民带着渔获在这里交易。现在渔民‘上岸’后,码头也废弃了。”老万指着码头说。
从小生活在鄱阳湖畔,生态越来越好,老万是见证者。
“那时候由于常年捕捞,湖里的鱼越来越小,有时三五斤的鲶鱼、鲢鱼就算大鱼了,如果不禁渔,终有一天会无鱼可捕。如今,夏天涨水时我们开船巡湖,十多斤的鱼都跳到船上来了。”老万笑着说。
渔民上岸后干什么呢?同行的南矶乡乡长蔡晓辉告诉记者,全乡有6000人左右,当地政府对退捕渔民进行就业创业培训,一些渔民做民宿、干家政、开农家乐。乡里还举办观鸟节、音乐会等活动吸引游客,高峰时一天的游客接待量达5000余人次,当地也收获了一波波的“生态流量”。
禁渔的变化显而易见。“春看草,夏看水,秋看芦,冬看鸟,一年四季都有人来!”蔡晓辉说。
一路30公里的巡护路线,老万每天至少要走两趟,夏天水涨时坐船进入湖区,冬天浅滩裸露后就改为开车和步行。三四个小时的巡护路上,他和同事会密切关注落单的候鸟,清理废弃的渔网和垃圾。
暖阳之下,老万驾驶着巡湖的电动车一路向前。车道两边,芦苇摇荡,候鸟的叫声不绝于耳,一块指示牌上“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的标语,格外醒目。
(记者李兴文 朱雨诺)
新华社南昌1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