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题:“有进有出”成为常态 A级景区品质如何保障?
新华社记者段菁菁、魏圣曜、张超群、邓瑞璇
自7月底文化和旅游部对乔家大院等7家质量严重不达标或存在严重问题的5A级景区予以处理后,各省区市纷纷展开对4A级及以下景区的复核检查。截至10月15日,全国共有261家A级景区被处理,涉及127家4A级景区,其中,23家4A级景区或申请退出评级或被“摘牌”。当“有进有出”“少进多出”成为常态,A级景区品质如何保障?
A级景区行业整治持续“加码”
记者梳理发现,在各地被处理的A级景区中,除了存在游客中心功能不健全、管理人员不足、基础设施简陋、标识系统不完善、安全隐患突出等共性问题,还有多家景区已丧失文化属性和服务功能、沦为纯商业机构,甚至停业成为“僵尸景区”。
“如果不是特意去了解,我压根不知道这是个景区?!奔易≈泻呙吵歉浇纳蕉J忻裰芎8嫠呒钦?,中韩边贸城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商业街区,大多数当地人都不知道这是“4A级景区”。周海说,整个边贸城环境比较一般,各类商店也没有太突出的特色,只有外地人来威海旅游会被大巴车带过去买东西?!叭∠鸄级景区完全可以理解,景区应该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敝芎K?。
记者拨打浙江被“摘牌”景区的电话,几乎都处于无法接听状态。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林卫兴告诉记者,浙江4家被取消等级的景区,一家停业1年以上已名存实亡;其他3家景区已拆除大部分旅游配套设施和休闲娱乐项目,旅游功能基本丧失。
业内人士指出,“摘牌风暴”席卷各地,体现了地方在权限内“刀刃向内”,不护短整治旅游景区的决心。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书记陈国忠说,高品质发展今后将是景区的总要求,各景区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质量意识,“这既是警醒也是再次明确要求?!?/p>
中景信旅游投资开发集团总经理助理方言认为,这种“有进有出”的动态化、常态化的退出机制今后将成为行业管理的基本逻辑,甚至将来有可能出现“少进多出”的情况。
多重问题导致A级景区“有量缺质”
近些年,国内旅游业迅速发展,A级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A级旅游景区数量已达10300多个。但不少受访从业者表示,自4A级景区评定权下放至省级旅游主管部门,部分地方政府为提升政绩表现、提高经济效益,在旅游景区评级上把控不严,致使当地A级景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速度不匹配。
山东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晨光曾参加编写《山东省A级景区自由行手册》,其中收录了四五百家3A级景区。他说,客观上讲,这些3A级景区的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它们的评审权被下放到具有优秀旅游城市资质的市、县?!八淙患喙苌系娜犯榛盍?,但各个地方对A级景区的标准尺度把关各异,导致景区管理比较混乱?!?/p>
此外,社会资本大肆涌入旅游行业,不少旅游项目开发商只关注产品输出,各旅游平台则热衷于争夺流量,旅游价值扭曲、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旅游资源错配现象。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副处长刘朝禄坦言,此次被摘牌的自贡釜溪河文化博览园旅游景区在创建之初,地方为了创A级景区,给予大量投入?!暗扒笮桓揪螅袢嗽钡姆裉?、意识跟不上游客需求,景区服务中心无人值守,造成游客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p>
而多头领导和条块分割现象也为旅游行业管理带来难度。以浙江普陀桃花岛景区为例,目前景区仍存在多个管理主体,4个景点成为4个景区对外营业,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
部分受访人士认为,面对景区存在的诸多问题,不仅要处罚,更重要的是惩戒之后要有调控机制,为景区提出建设性建议与系统化指导。
“摘牌”成旅游业转型升级新契机
“旅游已成为消费市场的‘刚需’,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不能再是计划经济的标准,必须正本清源,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蓖醭抗馑?,摘牌可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契机。
林卫兴认为,当前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已从“有没有、缺不缺”转变为“好不好、精不精”。从长远来看,旅游景区必须要站在游客的角度思考如何增强有效服务供给,保障和提高游客体验度和舒适度,为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方言认为,旅游景区苦练内功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开发迭代业态和产品让景区不断有“噱头”;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让景区不断有“响头”;提升景区各方面专业化管理水平让景区不断有“劲头”。他建议,景区可利用10月以后的旅游淡季,将“冬歇期”内化为“整顿提高期”,积极展开自我诊断、自我解剖、自我纠错。
而行业主管部门也将不断加强动态化、常态化监管。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落实景区暗访的长效机制,以问题为导向,督促景区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四川则在推进全省A级旅游景区文旅融合发展标准化进程,目前《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办法》已完成初稿,待进一步修订审定后实行。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旅游景区质量提升需要行业内外协同、协调和协作,如向专业机构、研究机构“借智”寻求技术支持,向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借力”将舆论监督、投诉建议及时转化为改进措施,形成多方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将“行业的事”变成“大家的事”。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