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蛛丝游碧落 后宫遗珍复光华
国丝修复师8年努力,让清东陵慈禧及容妃服饰得以成功展出
立秋刚过的杭州城,暑热还未褪去。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修复室,一阵凉爽便扑面而来。
8月8日上午,清东陵慈禧及容妃服饰修复成果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拉开帷幕,20件精美的文物在国丝修复师们的8年努力下,终于再放光华。其中极珍贵、修复难度极大的展品,无疑是慈禧下葬时包裹着她的陀罗尼经被以及“十二章”纹女龙袍。
此次展出的丝织品主要来自慈禧定东陵地宫和容妃园寝地宫出土,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拨交,包括袍服、夹衣、鞋帽、枕、褥、被以及荷包等多个品类。
而这背后,离不开一个强大的丝织品文物修复团队的支撑——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在这家文物“医院”里,修复师们自己灵巧的双手悉心为文物们“动手术”,解决各项“疑难杂症”,心若游丝,只为让精美文物再现光华。
“文物生病了,我们的职责就是去拯救它”
2013年冬天,天还下着雪,时任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主任的汪自强带领王淑娟、楼淑琦、杨汝林等三位同事来到遵化,正式开始清东陵委托的一批丝织品文物的修复工作。而这批文物里,就有与慈禧太后一同下葬的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陀罗尼经被和龙袍。
“当时,我们住在清东陵里面,我现在还记得,我们当时需要把文物一件一件从库房里搬出来做信息提取、制定修复方案。那时候,室外飘着雪花,屋里没有暖气,库房里的灯忽明忽暗,我们把慈禧太后的龙袍、夹衣连带着底下的一块大玻璃板,搬出了库房。有机玻璃在低温下是‘嘎嘣脆’的,搬运时一定要很小心。”王淑娟回忆道。
这批文物的修复方案于2013年3月顺利编写完成,同年8月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2014年起文物分批运至中国丝绸博物馆。
原计划两三年就完成修复的陀罗尼经被一拿回来,修复师们才发现这是个难啃的“硬骨头”,于是修复计划一放再放,直到最后其他的19件文物都修好了,请了专家来会诊,才决定大修,把后面垫着的纸和浆糊全都去掉,恢复纺织品的柔软状态,直到2019年7月才完成修复。
“文物生病了,我们的职责就是去拯救它。作为文??蒲Ъ依此担壅稣龅乜醋乓恍┪奈锶淳炔涣怂?,那个时刻才是最无力的?!狈闹肺奈锉;す椅奈锞种氐憧蒲谢兀ㄖ泄砍癫┪锕荩┲魅沃軙D说。
“我们其实就只是‘文物’医生,在我们眼里文物并没有什么尊贵不尊贵,只要文物‘病了’,我们就要去给它治病,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敝軙D说。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修复室外墙上,印有四个大字“宽、厚、专、精”,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介绍,“宽、厚”是指做人要宽厚,做学问基础要扎实,视野要宽,但博物馆的核心还是“专、精”。
“我们是以中国丝绸为核心的,国际上最大的集收藏、研究、传承、展示于一体的纺织服装类专题研究性博物馆,在国内做纺织品研究,我们具有较强的优势?!闭苑崴怠?/p>
“纺织品文物修复工作,光静心不行,还需要体力”
在明亮的灯光下,几位纺织品文物修复师们拿着镊子、针线甚至搭着架子,对即将展出的珍贵文物进行最后的修补和完善工作。
修补纺织品文物,需要心极静。文物修复界的一位老前辈曾写道:“黄庭坚有诗云,‘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此余工作之写照也?!?/p>
“纺织品文物修复工作,光静心不行,还需要体力?!敝泄砍癫┪锕莸淖噬钚薷词ΓH未舜涡薷垂ぷ骷际踝苤傅嫉穆ナ珑?,纺织品文物修复和古籍修复一样,要“修旧如旧”,过多的修补会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
从事古代纺织品文物修复的20多年来,她基本上一年就得换一副老花镜,有时太专注于修复而忘记了时间,腿都会站到一压一个坑。
修复带慈禧太后那件带有“福”字的夹衣时,“就好像叠汉堡一样”,文物下边垫一块背衬,上面盖一块绉丝纱,把文物夹在中间,再沿着文物的破损边缘修补。
而修复陀罗尼经被时则需要裁去原本装裱好的天地杆,去除裱背纸,再用适量的去离子水均匀润湿残留浆糊部位,用薄竹签将表层浆糊小心刮除;纠正装裱时造成的局部变形,做到经平纬直,而这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尽小心。
在丝绸博物馆的修复室一侧,从事了11年文物修复工作的戴华丽正在小心翼翼地穿针引线,十分娴熟地进行着修补工作。即使在距离文物非常近的地方定睛观看,也只能隐隐约约看到她手上极细的针,却怎么也看不到正在修补文物的细密丝线。
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副主任王淑娟介绍,这里的修复师们见过的最细的丝线,能够细到头发丝的九分之一,而用最细密的针脚去修复,才更能够更大程度地保持文物的原样,一般人不仔细看,完全看不出修复过的痕迹。
“修复的时候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有时候遇到三维的东西,比如说一个立体的小帽子,这种就很难,要放在手心一点一点地修,不能压,也不能喷水、定形,这个时候,使的就都是虚劲?!贝骰鏊?,看到文物健康“出院”会就非常有成就感。
“虽然我们不能让文物完全重现当年的芳华,但是最起码到目前为止,它的病害已经稳定了?!蓖跏缇晁?,“我们在修复的时候,把那些串着珍珠的线头都保留了下来,就是希望能够在原样修复的同时告诉大家,这件陀罗尼经被当年的确极尽奢华。”
“丝绸就像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胎记一样”
在这批展出的丝织品文物当中,修复难度最高,同时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莫过于清东陵慈禧地宫出土的陀罗尼经被。
经被长290厘米,宽275厘米,织物产地为江宁(南京)织造。四重边中心为佛塔,缎地织捻金的图文,上有汉字楷书篆体,共25000多字,装点有“十二章”纹和万福万寿花纹。
经被中心部分是由经文组成的喇嘛塔,塔顶有楷书汉字横额,自左向右排列着“慈航渡?!保砗嵯蚨喔?,书写了一部回环的金刚经,共计6700多字,经被的其他位置还织有唐玄奘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北齐的“高王观世音经”。
“陀罗尼经被是清代皇家的丧葬用品,当年慈禧太后去世,就是这张经被包裹着她,这次也是这件文物全面修复后首次面对公众?!敝軙D介绍,慈禧陵棺内随葬的织金陀罗尼经被,大大超过了习惯的做法,其用料之精,幅面之大,工艺之善,图文之美,都是罕见的。
“整个经被花纹繁复且设计精巧,我们今天看起来,它可能是不起眼的棕黄色,可是当年,这件经被应该是金光闪闪的明黄色,而且上面还缀着820颗珍珠,一定是极尽奢华,很可惜后来被盗了?!敝軙D介绍。
慈禧太后下葬时身着的“十二章”纹女龙袍也在此次修复展示的文物之列。袍身前后绣有本只限于帝王的龙袍上使用的“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纹,彰显龙袍主人的尊贵地位,还用金线绣有31个“佛”字,“佛”字上当时还缀有珍珠,华美非常。
修复好的陵寝出土服饰,虽然已经没有了原有的绚烂色彩,但是近距离站在修复好的文物前,依旧可以感受到当年这份文物所承载的沧桑与厚重,一睹清王朝最后的荣耀。
“丝绸就像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胎记一样,它既没有迟到也没有早退。有些文物命运多舛,但是它能够留到今天,与我们相见,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就是一种缘分?!敝軙D感慨道。(记者崔力、王俊禄)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